双休日呆在家里,总想着去董家渡的老房子那儿去看看。一则近,骑自行车也就三五分钟;二则很想第一时间看到那儿的些许变化。于是,便在上周六,再一次去了那里。每去一次,总有一些新的变化,尤其是拆迁临近尾声,似乎也觉得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。我不知道最后的飞跃会产生在哪天,但如若再不去看看的话,只能会看到地块被拆尽后所砌起的一段段围墙。按理,那地儿已与我无多大关系,但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,因而也就有了一份杞人忧天的多虑,多了一份对面目全非的故地的伤感。
南区街转角处的那幢楼已被拆平
那是两周前的情景
发觉我家老屋上面的窗户已被卸去,估计也是时日不多了。
不经意间,发现我家老屋对面的梅家弄口居然挺立着一棵小树,应该是随风飘来的本地树种落地发芽而生。经过两年多的生长,已蛮有模样了。从这里,似乎看到了勃勃的生机和顽强的生命。
我家老屋的东边
站在我家老屋后面的老硝皮弄底端,从左边的豁口,已能看到董家渡路。
我家老屋西边的老硝皮弄口,两位路人显然是有些迷路了。
已有近百年的董家渡路瓶颈段终于将被拓宽
老硝皮弄两边的房屋将被拆平,老硝皮弄也将寿终正寝,其名称也只会留在历史书中。
王家码头路210弄中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那幢楼,还有人在苦苦“坚守”。
这里曾是黄浦江支流薛家浜流往上海县城途径的赵家湾。从这条小街还能依稀看到当年薛家浜的走向,随着这里(及整个董家渡13号地块)的拆平,薛家浜的流向只能从书中知道了。
这里终将被后面那样的高楼所取代
大水桥、青龙桥是原薛家浜上的两座小桥,因桥而得路名,那两条路的最终命运也将与赵家湾一样。
这董家渡18号地块,便是妻子曾经工作过的地方,她在那儿当了好几年的居委主任。整个18号地块,占了那居委所辖的四分之三范围。从那些极差的住房,可以想见当初工作的艰辛。
评论